1945年,顧紹培生于宜興蜀山。他出身陶業世家,自小耳濡目染,盡是陶泥、紫砂,看著家人塑泥制壺,幼時的顧紹培,也自在一旁拿捏拼湊一些小玩意,引發了制陶的興趣。1958年,顧紹培進入宜興紫砂陶瓷中學,正式學習制陶技藝。初始接受潘春芳教授的啟蒙指導,1961年師從陳福淵藝師制作紫砂盆、瓶,后又得顧景舟名師指點。
為了提升自己的文藝素養,創作之余,他博覽群書,舉凡辭海、詩文、美學等叢書盡皆涉獵;同時為形成自己的風格,亦從多方面吸取養分,古彩陶的線條,青銅器的氣度,大自然的日月星辰、花鳥蟲魚,生活中的隨處之美,無不是其觀察與取材的對象,歷經三四十余年的創作實踐,摸索鉆研,終于開創出屬于自己的陶藝風格,創作新品一百余件,其中《紫砂百壽瓶》曾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,他還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“華藝杯”金獎等大獎二十余個。他的《枕式鳳耳紫砂瓶》被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。
顧紹培在紫砂工藝的創作上,不論壺、瓶,皆具聲望,特大件猶為獨長,積極開創富含時代精神、反映時代氣息的紫砂陳設陶藝。在多年的創作制陶過程中,顧紹培體悟到,欲將傳統紫砂工藝發揚于現今社會,唯有創新,而重視與環境空間的結合,擴大紫砂陶的藝術表現,使其更具實用與多樣化,是繼承傳統工藝、發展新貌的新形式與課題。
陳設陶藝是結合傳統陶藝與空間表現的新形式,在創作上,顧紹培不僅重視陶作本身的藝術表現,同時考慮環境與設計的整體概念,如陶作與室內空間的比例、陳列組合與空間的均衡構成、帶有主題內容的陶作與空間功能效用的結合,設計上“以人為主,物為人用”,合理安排人、物、環境三者的關系,使陳設陶作本身不僅為一精致的藝術品,更是與環境空間結合的整體藝術。
在不斷嘗試與創新中,顧紹培的作品突破了以往“方就是方,圓就是圓”的單一技法,充分理解點線面的構成關系,運用各種圓弧曲線與直線的線性特色,表現作品的造型與個性。如垂直線有上升、嚴肅、端正之感;水平線有穩定、莊重之感;曲線則溫和緩慢、豐滿柔軟;拋物線有流動的速度感;雙曲線呈現對稱美;自由曲線則給人自由和豐富之感,充分地運用與巧妙組合線的性格表現,使其作品“方中有變、圓中寓新、方圓結合、剛柔相濟”。作品題材來自于大自然,貼近生活,造法于變化,以有形的自然美感,表達無形的生命之源,將紫砂特有的質地美與造型、個性美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