皖西地區留存下了許多有關茶的習俗,成為并豐富了皖西地區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。皖西茶俗主要表現在采茶、制茶、售茶、飲茶方面。 下面是介紹制茶習俗:
制茶是男人們的事情。舊時成品茶的品種繁多,大抵以采摘期早遲、葉質老嫩、炒制工藝、成品茶形狀等分為銀針、雀舌、旗槍、蕊尖、貢尖、客尖、龍芽、蓮心、一枝春、一枝蘭等,由于制作精細,多是朝廷貢茶,產量很少。但皖西茶區大宗茶則是皖西黃大茶和六安瓜片茶。清光緒年間,皖西茶鄉市場上出現了瓜片、提片、梅片,因成品茶是一片一片的,形如瓜子,故而得名片茶。制法上是將采下的鮮葉進行分類,芽頭制成銀針或芽茶(現稱毛峰);芽下的葉子,一片片扳下,按老嫩、大小分置一處,制成片茶;在嫩葉中挑選最好的制成提片。在谷雨前采制成的茶就稱雨前瓜片;梅雨季節采制的稱為“梅片”。現代將這三種茶統稱為六安瓜片茶。
鮮茶葉采摘回家后,要及時攤放和加工。舊時芽茶上午采,下午制;瓜片茶上午采,晚上炒烘;黃大茶則日采夜制。如果制作瓜片則需要進行扳片工序,按照芽頭、大小、老嫩程度進行扳片分類,分別放置。皖西茶鄉均制綠茶,因此需要入鍋炒制,稱為殺青。炒時火力要均勻、適度,防焦防紅,這樣制成的茶叫“毛茶”。瓜片茶的老嫩片要分開炒,每次炒茶鍋只投葉二兩左右。殺青后的瓜片茶還要進行造形,經過“挑、揉、踏”,使葉緣彎疊、微翹,形成片狀,宛如瓜子形。皖西黃大茶炒茶方法分生鍋、二青鍋、熟鍋,三鍋相連,序貫操作。生鍋是將鮮茶葉殺青,待葉質變軟、葉色暗綠,可入二青鍋繼續進行殺青和初步揉條,當葉片皺縮成條,茶汁粘于葉面,可進入熟鍋進一步做細茶條,反復操作,炒至條索緊細,發出茶香味,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。經過理條造形后的毛茶要進行初烘,俗稱“拉毛火”。選取十多斤栗炭(用殼斗科的麻櫟、栓皮櫟燒制的木炭)堆架燃火,罩上烘籃,投放葉量根據烘籃大小而定,籃中均勻投葉,初烘約十秒鐘翻動一次,翻烘要勤要輕,烘至六七成干即可攤晾回潤,為半成品茶。黃大茶在初烘后,還要進行堆積,主要對茶葉半成品進行黃變過程。將初烘葉趁熱裝簍壓緊,置于高溫干燥的烘房內,經5——7天,待葉色變黃,香氣透徹,即為適度。近代中國著名茶葉專家、六安人胡浩川在《六安茶改良芻議》一文中對皖西黃大茶有“在初制過程中,炒青因用竹帚不似一般之用指掌,火力故能持強,且經生鍋、熟鍋之調節,又特形其充分之熟,炒干概用銀炭亦非他處所及。六安茶之香氣,清雋高爽,能為國內青茶之冠者以此。惟炒時,以用竹帚盤旋,出鍋后,即不行揉捻,較老者,始有之。因之外觀之形狀,極不緊結”的評論。制作成品茶還需要進行一次復烘,俗稱“拉老火”。復烘時翻動時間要短,僅間隔二、三秒鐘,至綠葉帶霜時下烘,入容器包裝。舊時貯存茶葉的容器是用竹編制的竹簍,外放數層干燥箬竹葉,內置桑皮紙進行包裝;現今則多用白鐵桶或瓦罐,密封置于干燥通風處,忌冷、溫及與香料,藥物等雜處。茶鄉的茶農可將制成的毛茶、半成品茶售賣給茶莊或茶行進行深加工。
舊時皖西茶鄉銷售黃大茶習用竹簍包裝。普通簍為長腰形,長約一尺四寸、寬約一尺,高約九寸,可裝茶葉十斤。因簍編花紋成箱狀,名“花箱”裝頭。二交春茶兩箱一連,兩連箱再包以大蔑包,包內襯以筍殼編成,俗稱“虎皮”,每兩大包配為一擔,重約一百斤。“板簍”用篾片編織為平板狀,無花紋,形狀略如扁園形桶,高約一尺五寸,底面長徑約一尺二寸,短徑約九寸,十斤裝,當地名“青拼”。三交茶及子茶單獨不連,不用大篾包,一般每擔6件。大簍是用五十至一百斤裝,內襯箬葉,每兩簍為一擔。銷售瓜片茶、黃芽茶用白鐵圓桶盛裝,每桶是斤或五十斤裝,封口焊牢,貼上標簽。